汉代称之为南坞山的卡房总是在清晨伴随着新山上透过的曙光苏醒,而他的建设者们却永不停歇地奋斗在地层深处,60年风雨兼程,从未改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卡房丰富的矿产资源影响着一代代卡房人的生活方式,历史悠久的锡金属开采史孕育出卡房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宝地,透过历史留下的痕迹也见证着卡房曾经的辉煌与兴衰。
1959年,云锡人带着满腔热血来到这片土地,接过抗日战争后,人走厂散,荒凉一片的矿山,重新翻开了云锡人与天斗地斗,与时代抗争的发展篇章。卡房分公司从无到有,由弱至强,奋斗至今,为整个云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改革开放是两个时代的交汇,卡房在适应市场,建设者们也在适应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陆续施行,加之露天砂矿的逐渐消失,1992年后,云锡卡房采选厂(卡房分公司前身)将工作重心转入坑下,加速了坑下脉矿开采的基地工程建设。 “砂转脉”意味着整个生产方式的改变,大规模脉矿开采和原有的“小打小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建设者们几乎是从零开始的一种探索,放下水枪(砂矿开采中的冲矿工具),扛起机头(坑下掘进作业的一种工具),勇于挑战的云锡人开始大规模的向地层进军。
不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是第几批来到卡房的建设者,却是赶上了卡房分公司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个旧市六矿两厂划转云锡,原云锡卡房采选厂与个旧市前进矿的整合,以资产、负债、人员整体划转的方式,成建制地划转给云锡,实现了国有企业的大联合,同时,个旧市将云锡的公安、学校、自办医疗机构全部划转给市级,为云锡的发展减轻了负担和压力,为深陷“末期关破”困境的卡房分公司注入了新的希望,卡房建设者们信心倍增,一改昔日颓势,铆劲前行。由于社会负担的减小,加之整合后,矿界纠纷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企业管理得到加强,安全隐患得到控制,大大提升了卡房分公司的生产主动性。随着生产投入的增加、生产设备的更新,分公司充分利用原来因矿界问题而无法进入开采的富矿区域资源,奇迹般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成功登上万吨级矿山后一直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但各种光鲜亮丽的外表却无法掩饰快速发展带来的新问题,随着资源量不断的减少,采矿的深度越来越深。带来了许多在浅部采矿没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资源分布、生产环境、工程难度及开采成本等因素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地压增大,岩温增高,矿山的矿渣提升、排水、巷道支护、通风等方面的困难也随着增大。在人员、生产条件等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前提下,为解决问题,卡房分公司开始对系统工程加大投入,地层深处也越发“热闹”起来。
1600平台作为连接各大系统的运输中枢和目标采场建设的重点工程,在卡房分公司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整个系统在平面上几乎覆盖整个东瓜林坑区域,多处穿越“地下天堑”老熊硐断裂带,部分迎头(巷道掘进的工作面)温度最高达40多度。为完成卡房持续盈利的任务目标,建设者们可谓在这里付出了所有的艰辛。
持续不下的高温一度严重阻碍巷道向前掘进,最难的迎头一个月只能推进几米,而且温度高、湿度大、局部通风困难,工人体力会迅速消散,情绪也容易出现烦躁,但迎头离坑口(巷道的进出口)基本都是半个小时以上的路程,而且需要步行500多米的斜井,如果发生中暑昏厥将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每个迎头都会在安全距离内安装降温空调,工人们可以在这一小片区域内恢复体力,也有的直接穿“冰衣”(在特制的衣服内装入一种可以长时间保持低温的材料)进行作业,有时候空调出问题,他们只能在身上浇点水,降降温再接着干,长时间的冷热交替,许多工作在这里的人都患上了各种风湿疾病。卡房早晚温差很大,常年雾气缭绕,夜晚,坑口温度很低。下班时,工人们被汗水浸湿的衣服裹在身上,冷风一吹,瑟瑟发抖,和坑下没走几米汗水就能灌满水鞋的酷暑形成鲜明对比,许多队组的人员经常因为感冒轮流到医院进行治疗。
比起高温,横穿断裂带时所面对的高度风化且渗水严重的松散花岗岩更让建设者们胆战心惊。老熊硐断裂位于蒙子庙断裂与仙人硐断裂之间,延长大约8千米,几乎纵穿整个生产区域,就像玉石内一道触目惊心的裂痕,成为了建设者心中的噩梦,松软的花岗岩遇水即化,便会如泥石流般危险且难以控制。多年从事井下掘进工作的工人对此也是心怀畏惧的,他们把这些称作是“在豆腐里打出来的坑道”,可晓工程难度是有多艰巨,在如何确保安全施工安全都成为一个巨大问题的现状下,还如何谈掘进速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建设者们从不轻言放弃,在施工设备先进的专业外司掘进队都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云锡人用坚忍不拔之志挑起攻坚大梁,同样的施工条件,生产设备落后,云锡人自己改造,在高温段迎头使用改造设备创造单月独头掘进150米的傲人成绩。传统的作业方法不能满足在松散岩体中快速掘进,云锡人发挥建设者的智慧,突破传统观念,大胆改良操作方法,创新支护手段,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掘进速度,保障了1600平台的顺利搭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更是涌现出一批批“劳模”、“高级技师”、“云岭工匠”等专业人才。
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矿物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家把占有资源、开发资源做为战略性措施来考虑,企业深化改革的步伐也随之不断加快,因此在开采上涌现了大量的高效、安全、低成本的采矿技术和方法,企业需紧跟先进技术的步伐,开发好资源。“高效采矿”进入卡房,伴随着产量上升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本是为解决问题而引进的高效设备瞬间把所有问题都集中爆发出来,原有系统工程不匹配、大断面支护方式的改变、石渣处理量增加、设备更新等问题所关联的操作技术、生产安全、生产组织、设备及人员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改变革新。卡房开始进入生产方式全面转变的深化改革阵痛期,坑内巷道也随之开始如火如荼的大规模整改。
大型设备进入之前,必须按设备设计运行的巷道规格进行整改,原有巷道的设施拆除、巷道的扩大施工及扩大后巷道的设施安装难度都相当大,建设者们仅靠传统设备及人力进行操作。扩大后的巷道采用喷锚网联合支护,围岩特别松散段还需要进行金属镶支护,在没用机械设备辅助的情况下,需要三人配合进行,一套4mX4m的金属镶支护,两根镶脚和一个梁头的重量均在80公斤以上,立镶脚需要搭设安全脚架,梁头借助滑轮提升至相应高度,使用人力进行对接。整个支护过程必须集中注意力,操作的三人默契配合,使传统工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一套工序下来,几乎要花掉一个大班(12小时)的时间,而且过程中几个关键环节几乎不能停顿,工人差不多也筋疲力尽了。
在留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后,高效设备拆散后运入工作面进行重新组装,投入使用,真正开启了卡房的“高效时代”。建设者们与新技术的磨合是痛苦而短暂的,又一批建设者的到来极大限度的减小了阵痛期的效果和时限,操作、技术、管理人才的相继引入,相关培训力度的加大解决了人员及管理方面的问题,石渣坑内充填技术基本解决了不断增加的石渣量,新的充填工艺也更好地满足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保证矿山发展的要求,混凝土喷射机、锚杆台车等设备的引进大大降低了支护难度。同时技术方案的不断优化解决了工程中的各项问题,随着系统工程的不断完善,“高效采矿”开始步入正轨。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是随波逐流,还是逆流而上?时光早已经给出了答案,它不会为任何人有片刻的停留,所以,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建设者们都必须昂首挺胸往前走,无论成败,只是不要让一切都尘埃落定的时候还留有遗憾。卡房一直在时代的潮流中不断挣扎成长,改革创新,在发展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周而复始。随着“十九大”的召开,各项政策的不断落地,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高速推进势必让矿山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安全文化建设、“三同时”整改、“数字化矿山”等项目的相继实施也为建设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坚忍不拔的意志,我们需要的还有很多,但拥有了强大的意志,我们也能得到更多。不管未来的道路如何惊险,卡房总会在隔日的清晨伴随着新山上透过的曙光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