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云锡劳模卡房分公司金竹林坑探二队队长陈传吕
在2020年云锡十大劳动模范表彰会上,陈传吕属于井下一线作业的“专职”人员。现年44岁的陈传吕现任云锡卡房分公司金竹林坑探二队队长,1997年年底以劳务用工方式招入卡房分公司采掘一线,2007年从云南省劳动模范奖状获得者朱志华的手中接过探矿二队的队长职务,秉承“以矿山为家,以队组为伍,以奉献为荣”的光荣传统,发扬“干生产所急、急生产所需、需生产所望”的团队精神,在征战东西、辗转南北的井下艰苦环境中完美诠释了地层深处“干将”风采。
激流勇进,“水帘洞”中抢进度
从东瓜林坑转到金竹林坑的考核评价里,陈传吕和他的队组是小事有担当,大事有作为。陈传吕刚接任队组长时,正是东瓜林生产组织向蒙子庙1870中段17W-2矿体拓展时期,遇到了采场面围岩松散,涌水量大的“水帘洞”,一动机头到处落石泥水,一使力气就身陷泥泞。哪里需要攻坚克难的突击任务,哪里就有陈传吕的队组风范。坑口抽调探二队及时补位到1870中段17W-2矿体进行采场建设。第一次碰上“水石交融”的花岗岩迎头,探二队第一台炮就吃了个“哑吧亏”。炮响一看,迎头蹦下了差不多两台炮的矿渣,差点把迎头掩埋。陈传吕凭着多年的工作心得和实战经验,与技术人员协商,主动要求把掘进孔深从常规的2.3m降到1.5m实施爆破,每班及时支护控制巷道垮塌。陈传吕现场对队员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多打眼,少装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要求交接班一定要在迎头,上一班要为下一班着想;要求每个带班组长每周只能休息一天,每班必须有组长跟班协调,对现场安全管理负责,对每天工作进度有数,实行重点工程合力突破。在“每个月保证进尺过百米”通过“水帘洞”考验后,探二队辗转到必须密集镶支护的107线迎头掘进作业。当时蒙子庙主要靠有轨电车运送材料,陈传吕采取备足材料,集中搬运,突击掘进和支护作业的灵活方式,实现了月金属镶支护320架,成功攻克断裂带。长年来,探二队在“服从分工,往前冲锋”中忍耐极限挑战,按坑口要求连续完成采场建设出矿任务。
拔丁抽楔,“火焰山”中创佳绩
2019年,金竹林坑为扭转被动的生产组织局面,决定把探二队从“水帘洞”抽调到“火焰山”,加快西凹 1600~1500中段1-20#矿体开拓建设,尽快实现骨干采场出矿,缓解坑口生产经营压力。1-20#矿体开拓工程路程偏远,作业环境高温高湿、围岩松散、通风难度大,支护材料、爆破物品都是靠人工背运。坑口找到陈传吕把当期形势任务说清楚,他二话不说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当时队组上有不少牢骚怨言,认为二队在蒙子庙干得风生水起,调到这样恶劣的环境收入都不能保证。他劝导大家说:“你们先看着我干、学着我干、跟着我干,到自己会主动找活干了,我们的效益就出来了”。陈传吕基本是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岗位,哪里最危险,哪里最难干,就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作业过程中热浪、汗水和泪水交织着,一个大班下来要喝完一桶18.9升的矿泉水,每掘进一米都锤炼着现场队员的身心和意志。在陈传吕言传身教的带动下,探二队抱团攻坚,每月掘进进尺从开始不到70米突破到110米,经过半年多的汗水浇灌终于完成首采建设并实现首月出矿8000吨,全年完成出矿量39682.9吨,掘进进尺1081.4米,超额完成了坑口下达的生产任务,为卡房分公司2019年下半年解困增利做出了极大贡献。
足履实地,诠释 “干将”精神
艰苦的环境磨砺出坚定的秉性。探二队近年来接到的工程任务,纵横东进、南部、西凹各个区域,标高从1870米垂跨到1500米,地处偏远,要么高温、要么水大、要么坡陡、要么迎头松散,每天上班来回要走几公里,每次搬运设备材料都靠双腿来回跑,有时还要上下十几度的陡坡,攀爬数十米高的天井,体力羸弱的一个来回就累得精疲力竭。陈传吕把探二队“吃苦耐劳,敢打硬拼”的精神旗帜在井下飞扬,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带出了一支既能掘进、又能采矿的骨干队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陈传吕文化不高,但他知道作为一个兵头将尾的领头人,仅靠自己言直身正很难带出一支作风硬、素质高、纪律严、朝气足的队伍。针对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效率不高的实际,他把安全、学习、管理、考核分配等贯穿于队组建设中,使劳动纪律和工作习惯得到有效规范。陈传吕经嘴上除了“安全”就数“成本”念叨最多,他要求每个员工在打眼、放炮、出渣各个环节一定认真细致,减少浪费现象,经常提醒身边员工一定要勤俭持家,随意浪费等于自降工资,严格要求队员在作业过程中能回收的材料必须回收,能修复利用的一定修复再用。如今的探二队基本形成了人人讲节约、个个有责任的工作风气。
陈传吕时常告诫每位队员,工作的第一保障就是安全,第一职责就是完成任务。探二队员工对陈传吕的工作信念和敬业精神由衷佩服,集体评价他是二队中舍得出力、最能吃苦的一个。站在新的起点攻坚新的任务,陈传吕说:“作为一名一线共产党员,勇担任务意味着责任压身。随着传统采矿工艺的变革,安全文化建设的推进,我们生产队组要顺应新环境的变化、适应新装备的升级、接应新挑战的考验。只有在地层深处不断刷新采矿记录,才能体现出矿工群体的创造价值。”